close

    這座井沉穩地在安平古堡街五十三巷口仰望著藍天,身旁的觀光客興奮地按著快門,但讓它懷念的,是以前居住在它周圍那些純樸的人們。

    這座井名為「延平街古井」,建成的時間並不確定,一說是荷蘭時期,另一說則是清咸豐年間,但不管何者正確,它都如大海般孕育了無數的人民,提供人們源源不絕的水資源。在我們的初次邂逅中,我發覺它的外貌有別於一般印象中紅磚砌成的圓柱體,一層政府為了保護這個珍貴的三級古蹟所加上的水泥覆蓋了原貌,但在內層還是保留了紅磚,又因為安全的考量,古井外圍加設了鐵柵,阻攔了我的好奇,也封鎖了古井的視野。他那圓胖的身軀有如一個大碗公,裡頭盛著清澈的活水,等著人們取用。然而,歲月的痕跡在井壁上飛舞著,翠綠的青苔也不甘示弱,一同在一條條細縫中藏匿著古井幾百年來的所見所聞,誰也無法得知。

    這座井完工之初,水源豐沛、井水甘甜,且為淡水井,因而成為居民日常飲食的用水。從解說員口中我們得知,後來日本人在安平鋪設自來水管道,延平街因此受到冷落。但附近居民利用荒廢的井水培育豆芽菜十分成功,菜鮮味美、生意旺盛,因此府城「豆菜芽仔井」之名傳為美談。想像一下,當時井邊大排長龍景象,婦女們個個提著容器在井邊閒話家常,聊夫妻的恩愛、聊小孩的頑皮,有時後感嘆一下貧窮的委屈,但因為身旁有著一群感同身受的「夥伴」,所以能夠一同打氣、撫慰受傷的心靈,讓生活繼續過下去,而古井總是沉默不語地在一旁傾聽著,跟著他們一同喜怒哀樂。

    以前,閩粵的移民來到臺灣開墾並聚集而居,形成村落,在北部以散村型態出現,在南部則多為集村。因為南部多平原,乾燥的季節較長,對飲用水的需求成了生活上的重要課題,所以人們不是集居在水源方便取用的地方,就是合鑿深井共同使用,各戶住宅也因此以井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張,造就集村的型態。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宣告了古井的退役,所有的功勞都被方便的水龍頭搶走了,昔日的風采不再,它也只能仰天悲鳴,獨自懷念當時走到井邊的人們,花了一番功夫拉起水桶後,甘甜美味的井水在口中打轉的滿足表情,獨自嚐盡備受冷落的惆悵與悲愁,獨自在閃光燈中掩飾著喜怒哀樂。

    延平街古井,一座神秘的古井,多少陳年往事不願再提,獨自在時光的大步邁進中原地踏步,不斷地感嘆著感嘆,回憶著回憶……

                                                                                                           

                                                                20215洪裕璋

 延平街古井  

 

(參考資料、圖片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http://web.ha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DA0960200039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NAN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