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佛國,位在海安路二段的神農街上,在舊時算是五條港區的中心地帶,但隨著朝代的蛻變歷史的演進,擁有的歷史少說也有一百多年了,年齡比我們大上許多,所以我們可能不熟悉也或許根本沒聽過,老一輩的人或許曾經聽說,畢竟同樣是歷經日治時期而一起走來的,可見它的歲數足以讓我稱呼為曾曾祖父了。但即使對它毫無見解,凡是走過台南五條港園區,必不能錯過的就是它了。走在五條港除了美食小吃,裝置藝術,和許多年輕人喜愛的咖啡館外,我想最值得親自走上一趟的就是神農街了,這裡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發展藝術創意和重建歷史的地方,像是黑蝸牛工作室,窩居,木子等等,都非常特別,和許多能讓上班族工作完到這紓解疲憊的小酒館。
而西佛國從日治時代開始就一直佇立在這既充斥著藝術氣息而且又保有文化素養的街巷裡的一間擁有歷史價值的佛粧店。看似不起眼的裝潢卻有著清晰可見的日式木製拉門,從外頭可見裏面光線微弱,好像只有一盞燈微弱的供應著他雕刻時所需要的視線,而他就是年已八十的蔡天民了,源自福建的西佛國,是泉州福州漳州三派裡的福州派,佛粧技藝傳到他已經是第四代了,專注雕刻的神情似乎不因我們的無意照訪而有所改變。數件精緻雕工下的佛像是漫長時間下的產物,因為一件完整的佛像必須先經過選材開斧和構圖,而木材必須是挑選檀香木,樟木,沉香木為主,因為它必須耐久,質地堅硬而且富有香氣的,這不僅僅是對神明的尊重而已,對於我們台灣如此眾多的虔誠信徒而言也是一種福氣,因為每次前去拜拜時總會因為它散發出的特殊味道和燒香氣味而覺得更靈驗更是有求必應,因此選材是很重要的。而接下來則是更進一步的打胚,將神像做個初步定型的工作,其次,最專業的部分是修光和開面,因為臉部雕刻必須做得非常細微而且傳神,這影響到整尊佛像的神態和氣勢,因此得把它做神氣凌人,才有高高在上的感覺。而後的打底是先用砂紙將神像從頭到底座磨的更為平滑再塗上膠質的底漆。最後則是按金身和彩繪,主要是將佛像上金箔而使它顯得更氣勢非凡,而雕刻佛像的過程大概就是如此了。
由此可見這是多麼複雜的流程能從先祖蔡義培到祖父蔡心在傳承到父親蔡南山而後到他,世代的技藝流傳從未間斷,這是何等不容易,和堅定的意志所打造的輝煌歷史,如今源遠流長的延續下去。
20637蔡博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