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書院,始於南,而書院制度,則源自中國。書院是介於官學和私塾之間,有改進社會風氣、促進地方文化之功用,但最重要的,莫過於彌補官學之不足,提供士子上進科考之輔助。
這次拜訪的蓬壺書院,為了祈求考試順利,其內本設有文昌閣、五子祠,以崇祀五文昌、魁星帝君及宋代大儒周敦頤等五子,並自旁邊蓋了許多講堂,成為清朝府城最大的書院,但後來因地震、颱風這些天然災害,講堂、五子祠和其他建築先後倒塌,使得蓬壺書院成了今日的面貌。
蓬壺書院的前身叫做引心書院,引心書院後來由台灣知縣沈受謙於一八八流年搬至赤崁樓旁,並更名為蓬壺書院。因為書院還有文昌閣等建築,所以當時與海東、崇文兩書院合稱「府城三大書院」。
今日的蓬壺書院內部,基本上已經空空如也,唯有裡面的四句書院學規──明大義、端學則、正文禮、慎交友,才看得出它曾經是學術殿堂的歷史。
全站熱搜